“五大发展理念”焕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旺盛生命力
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需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思想武器。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总会在重要历史时刻显现出重大实践意义。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由此拉开了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的大幕,推动着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聚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总命题。发展理念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归根结底属于哲学命题。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正是在这样的战略维度,“五大发展理念”专注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旺盛生命力。
“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依然没有改变,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理念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特征日益清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趋紧迫。面对如此深邃的“时代之问”,早在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给出了明确答案:“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轮廓和理论雏形映现在其中,继而在“十三五”谋篇布局中得以整体性呈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致力于探索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逻辑体系严密,实践特征鲜明,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要义。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与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高度契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重在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重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关键要获得发展的动力并保持发展的平衡,当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范畴。
“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有机衔接。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重在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重在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关键要优化发展空间、条件和环境,涵括了人和自然统一的哲学命题。
“共享发展”与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相互策应。共享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重在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共享发展,维系着执政党性质和命运,关键就在于能否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说到底,就是如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展现出唯物辩证法思想光芒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掌握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其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就在于牢固确立发展的理念和学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并郑重指出:“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由此更容易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绝不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它生成于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之上,推动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展露出中国共产党人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问题的气度和胆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为了完成马克思的夙愿,提出了构建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思想。他在《哲学笔记》中提出了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思想。列宁认为,逻辑作为“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的以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既是辩证法又是认识论。作为认识对象的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决定了人的认识必须是发展的,客观的辩证法决定主观的辩证法,决定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同一”。但三者有着特殊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不是抽象的同一,而是具体的同一。基于此,“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发展规律,丰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战略思维层面探寻发展的规律,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一是体现辩证法的特质。学会运用辩证法,要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五大发展理念”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发展的历史方位,锁定了2020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问题,启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引擎。这是辩证法和时代特征深刻结合的集中体现。
二是拓展认识论的内涵。掌握运用认识论重在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五大发展理念”发力于这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进程,反映出新时期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的新水平,从认识论高度发挥着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作用。
三是反映逻辑学的要求。正确运用逻辑学旨在把握经济发展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深刻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必然性。作为发展是“硬道理”“第一要务”等理论论断的继承与创新,“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
“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实现伟大变革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奠基于实践观点。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时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秉承于此,“五大发展理念”不仅确保增长速度平稳进入换挡期,而且告别了长期以增长指标为主导的阶段,顺利切换到以发展指标为主导的时期。
一方面,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目标。“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国家发展新常态,实践主题非常清晰,关键在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顺利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构成完整的实践链条。“五大发展理念”承前启后,既明确了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又凸显出实践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唯有秉持“五大发展理念”,才能如期并有效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等五个方面的目标。
另一方面,提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动力源。“五大发展理念”重在破解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践靶心更为精准,实践举措更为有力。比如,“创新发展理念”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协调发展理念”强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要与发展相匹配”,推动实现全方位协调。“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发展理念”旨在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确保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综上而论,“五大发展理念”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它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起点新阶段新征程,充分反映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鲜明特质,延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内涵。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西南科技大学熊鹰教授莅临开江中学授牌…
2024.12.215250
-
新邵县坪上镇举办退役军人村社区干部 能…
2024.12.205743
-
邵东辣椒基地青椒热销 抖音直播助力产业…
2024.12.205305
-
赧水武冈城区水运码头工程项目建设如火…
2024.12.196636
-
好“戏”“廉”唱
2024.12.195281
-
坪上镇召开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推进会
2024.12.186454
-
躬耕教坛,以爱育才 —— 记石江镇可风…
2024.12.175290
-
防性侵公益课堂走进青年之家
2024.12.16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