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的拱墅实践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是杭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拱墅因河而名,因河而兴,“拱”即拱宸桥,“墅”即“十里银湖墅”。境内河道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宛如银链。辖区东北部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占地1000公顷,公园内森林覆盖率93.8%,是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针对浙江的发展就提出,用“倒逼”之“苦”换发展之“甜”,用“倒逼”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新飞跃。近年来,拱墅区面对由城郊结合部向中心城区转型、工业仓储区向商贸商住区转型、农民和产业工人向市民和三产从业人员转型的历史重任,围绕建设富强、秀美、文化、和谐新拱墅的奋斗目标,坚持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四大融合”推动创新发展
产城融合。按照“深耕南部、开发北部”的总体部署,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强城市功能规划,优化区域功能布局,稳步推进城市现代化。围绕全区战略转型布局,坚持以转型谋发展。科学规划并全面推进科技工业区建设,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同时有效地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全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新能源新光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采取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关停并转等多种措施改造传统工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降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
以“城市综合体”建设为抓手,全力助推区域都市化。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为原则,坚持以大空间、大尺度来承接大产业、大转型的思路,以宏鼎国际城市综合体、运河旅游国际综合体和北部软件园综合体等十四大综合体的开发建设作为全区进行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投资、运营和管理模式,紧抓城市规划调整契机,合理配置区内住宅、商业、公共配套、基础设施等用地比例,从而逐步把“城市综合体”打造成为承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
文产融合。积极建设运河文化带,打造运河文化品牌,大力繁荣文体事业。近年来,拱墅以运河为主轴、运河文化为核心、沿岸景观和历史遗存为载体、大运河文化节为纽带,集中打造和展示了拱墅所独有的运河文化、产业文化、非物质文化、市井文化和生态文化,实现了京杭大运河畔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并蓄。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不断增强拱墅文化软实力,有效扩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运用“运河”金名片,加速发展文创经济。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起点,拱墅的文化创意产业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名。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悠久的运河文化为拱墅的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独特文化内蕴。近年来大力推动文化创意特色园区建设,逐步形成以“运河天地”为品牌,以旅游文化创意园等特色园区为重要基地,覆盖全区并极具地域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两化”融合。“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突出成果。围绕“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总体要求,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移动、电信、华数等网络运营商展开积极合作,全面提升城区信息化水平,利用高端信息技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无线城区、城区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安全、智慧防涝、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等10个项目建设。
高科技企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有序推进。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采用国内外一流设备和工艺,大步实施“机器换人”,全面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经过技术转型升级,天马轴承集团、杭州人人集团、杭州中美华东制药、东沃卡车、捷派印务等多家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设备先进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稳步改善,从而高效地实现了全区制造类企业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
“双创”融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创业创新注入内生动力。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激励企业进行研发中心建设,从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稳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技型企业金融风险池基金投放工作,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在拱墅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机构,参与拱墅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加强与银行及小贷公司合作,为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服务,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确保科技投入的年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自主创新,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有效激发科技企业创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构建人才创业平台,推动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化,并积极引导企业家参与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着力营造与浙商精神相契合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以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人才强区,为创新型城区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找补短板谋求协调发展
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中优化完善空间布局。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为重点,完善空间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不断更新,功能布局不断优化,高端要素不断集聚,产业集聚区辐射功能不断提升。结合区域发展基础、空间潜力和功能定位,强化大关运河商务区综合体、蓝孔雀综合体、热电厂地块综合体等重点区块的资源要素统筹,拓展重点产业发展平台,打造拱墅产业发展新版图。以规划布局完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文空间精致和谐。
突破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短板制约。不断优化交通资源,提升动静态交通水平。以主次干道、支小路、人行过街设施项目等为重点,推进地铁2号、5号线工程,完善城市道路网,不断提高路网承载能力、运行效率和城市微循环能力。完善公共交通换乘衔接系统、地面公交服务系统、充电设施服务网络体系和公共自行车布点,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水平,提高绿色出行比率。加快停车场(库)建设,积极推进停车产业化,不断按需新增公共泊位。
推动全域城市化中的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城北副中心定位,坚持“两疏散、三集中”,深入推进全域城市化和城区有机更新,强化主城区辐射功能。采取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和拆整结合等多种因地制宜方式,借助峰会筹备之机,打造若干样板,推进全域城中村改造,打造运河特色风貌街区。积极推进新一轮城市有机更新,稳妥实施危旧房解危工程,改善老旧住宅区生活环境。以拆迁“清零”“百日攻坚”等为载体精准发力,破解回迁安置难题,有效保障重点项目实施。开展街道组团式协作,强化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全面实施美丽社区、美丽围墙、美丽道路系列整治行动,推动城区环境品质明显改善。
以智慧政务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加强智慧政务建设,整合经济社会管理大数据系统,建立部门间数据的互联共享。加快智慧城管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实施“一库一平台两系统”建设,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在城市管理的运用,建成包含智慧应用的城管系统。发挥智慧城市试点作用,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信息共享、应用服务体系,以智慧交通、智慧设施、智慧环境等为重点,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
让运河文化之魂融入社会事业发展之中。坚持保护、传承和弘扬运河传统文化,提升城市人文底蕴和市民文明素质,拱墅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了现代城市生活。围绕教育强区目标,实施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全面实施北部教育提振行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施体育综合改革,入选全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13个实验区之一。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圆满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复评验收任务。区图书馆新馆、区文化馆新馆建成开放,运河剧院开工建设。出台全国首个文化志愿者管理区级地方性规范。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优化人口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推进人口总量、质量和结构均衡协调发展,适应人口政策变化,超前谋划公共服务供给保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深化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运河文明牵引绿色发展
升级“鱼米之乡”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转型。拱墅区凭借地处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地缘优势,拥有很好的种养殖经济基础,境内的花园岗村以出产名贵苗木而闻名,曾是南宋王朝的御花园。民国时期运河畔建成的桑庐,是蚕种选育基地,代表了当时养蚕行业最高水平。2000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56亿元,肉鸽、花木、奶牛等基地带动效应明显,引进开发了獭兔、金鳟鱼和珍珠石斑鱼等新、稀、精品养殖业,祥符农业综合开发园区被批准列入国家级项目。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拱墅区大力发展物业经济。作为拱墅原住民的7万名村民变成股民,通过股份制改革拥有了财产权和收益权,经济实力大幅增加。物业经济逐渐成为拱墅区村级集体经济的中坚力量,种养殖业和乡镇企业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产业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海外海集团、康汽集团、建华集团、天马控股等原来的村办企业,在经合社董事长也是龙头企业家的带领下,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有力地带动了宾馆旅游、汽车销售服务、专业市场和电子商务、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发展,繁荣了一方产业,改善了一方面貌,富裕了一方百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紧跟“工业4.0”转型升级传统优势工业。以“工业4.0”为目标,结合既有工业基础提出了转型升级策略:在明确拱墅区都市工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2001年1月建设拱墅区科技经济园,到2008年3月提出打造杭州北部软件园,再到2012年列入国家广告产业园示点园区,拱墅区科技工业功能区经历了“十五”“十一五”两个五年计划的十年三跨越。先后获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十大领军产业园区、中国电子商务创新科技园区、国家科技孵化器、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杭州市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杭州市首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称号。
实现“三产融合”培育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新兴产业。拱墅区过去一直是杭州传统工业的集聚地,工业在拱墅区和杭州市主城区的经济发展中都有重要地位。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拱墅区大力实施“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战略,累计搬迁了516家工业企业,万元生产总值电耗下降19.78%,提前三年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实现了从传统工业集聚区向现代服务业强区的转型。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0.1%,一年时间提升了10个百分点。为改善区域整体环境面貌,拱墅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搬迁了赛诺菲、默沙东两家药企,减少税收14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5%。工业企业的搬迁为服务经济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拱墅区按照杭州市“四中心一基地”的定位要求,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成立杭州市首家民间融资服务中心,着力解决成长性企业的融资难题,努力将拱墅打造成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两区一中心”,即非银行金融机构集聚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示范区和主城区特色金融创新中心。加快发展旅游休闲业、电子商务产业、现代商贸业和中介服务产业。
结合传统工业基地的特殊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拱墅区运河两岸大量的工业遗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萌芽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目前,拱墅区文创产业已经从最初的LOFT49发展为如今的“一园十三区”,主营业务收入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幅,走出了最初“只发光不发热”的阶段,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赢。拱墅区着力做好“名人、名企、名园”文章,努力推动运河天地文创园跻身全国文创产业第一方阵。如今漫步运河,新潮的文化创意和古旧的工业遗存结合在一起,别有一番意境和风味。拱墅区结合运河文明的传承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实现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同时树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再开发的典范。
内外联动在开放中发展
创新理念落实措施,实现招商引资量质齐升。拱墅区成立招商投资服务中心,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坚持每年举办各类招商活动;突出地块招商、产业招商、楼宇招商、“以民引外”,实行敲门招商、网络招商、以企引企;积极探索招商选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招大选优引强。市外实际到位资金979亿元,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引进奥地利保时捷、绿地集团、中国铁建、华润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8家,引进大连万达集团等国内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3个,招商引资工作一直走在全市领先地位。
放眼全球抬高门槛,用好国际优质高端资源。拱墅区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研究出台了促外贸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并启动实施引导企业建设外贸电子商务平台、扩大出口信保覆盖面等一揽子举措,外贸主体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不断优化,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得到有效巩固,东盟、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明显。2011—2015年外贸进出口年均增幅达14.09%,累计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达到83.14亿美元、61.33亿美元和21.81亿美元,在逆境中实现了跨越式和突破性发展。
挖掘传统比较优势,促进外包外经迅猛发展。拱墅区主要服务外包指标呈现增长态势,服务外包年均增幅达56.82%,全区服务外包执行总额、离岸执行总额分别达到7.42亿美元和5.16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全区有服务外包离岸实绩的企业达150家,其中年度实际超过200万美元企业达26家。2011—2015年,全区境外投资总额达到1.99亿美元,年均增幅达47.87%。2015年底,有外经项目16个,实现投资总额7674万美元。
关切群众“五感”实现共享发展
推动社区景区化,让群众有更多舒适感。秀美拱墅建设让环境变美了。通过两轮秀美拱墅建设和运河综保、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16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使秀美拱墅成为美丽杭州的一张新名片。拱墅区全面消除黑臭河道,增加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截污量7.1万吨,全域实现“零直排”。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运河两岸建成20公里游步道,旅游标示系统齐全,原来的农灌河、排污河、运输河变成生态河、人文河、景观河,群众推窗见河、出门过河、健身绕河。
棚户区改造让小区变新了。实施危旧房改善、背街小巷改善、庭院改善和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四改”联动,惠及市民21万余人。拱墅区综合考虑区位、交通条件、居住环境、生活便利等因素,把区块最好的位置、配套最成熟的地段用于建设安置房,昔日的棚户区、“一线天”握手楼变成了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物业管理完善的现代化小区。拱墅区改造了小河直街、桥西和大兜路等棚户区集中区域,修复了1000余幢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运河古居,采取原住民回迁保护模式,保留了“枕河而居”的传统生活习态,让运河边的街巷成为展示“老杭州”市井生活的动人画卷。
增加群众财产收益,让群众有更多富足感。社区股份制改革让群众钱包变鼓了。作为拱墅原住民的7万名村民变成股民,通过股份制改革拥有了财产权和收益权,经济实力大幅增加。十年前,经济合作社资产量化时,股民人均拥有股权4.03万元。十年后,这一股权已经增值十倍乃至数十倍。
理顺产权住房大了。通过旧城改造群众住房实现了“三证”齐全、面积翻番,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改造前户均居住面积仅24平方米,改造后户均达到60平方米,约是改造前的2.5倍。城中村改造中,普通三口之家最少可获得220平方米以上的安置房源,用于自住和出租,房产既是群众的生活资料,又成为增加财产性收入的生产性资料。
提升民生公共服务,让群众有更多幸福感。加大投入让孩子教育得更好。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为拱墅的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拱墅区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学校环境和设施大幅改善,与2007年相比,新增校园45所、增长97.8%,新增教师42.2%,新增学生24.4%,教师增幅几乎是学生增幅的一倍,教学精细化水平得到了新的提升。大关小学“三斤半书包”、男教师走进幼儿园的“阳刚教育”等素质教育探索得到社会广泛好评。拱墅区先后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让群众看病更方便。双向转诊、家庭医生等模式逐渐改变了群众医疗卫生习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守护神。拱墅区贴近群众实际就医需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采用智慧医疗手段,对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二医院、新华医院等省、市属医院资源进行整合,畅通双向转诊的便捷渠道,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分级诊疗的有效衔接。创新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努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等问题,目前已有3.8万名老年人签约居家医疗服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和机构养老床位数让老人生活更幸福。老有善养是拱墅区的工作目标,“一岗解两难”助老助残服务机制入选“2011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机构养老床位数3年内实现了翻番,百名老人床位数达4.1张。“一岗解两难”新模式即一方面由政府“买单”设立助老助残服务站,安置、服务老人和残疾人;另一方面把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社区助老助残服务,取得了解决两大难题的“双赢”。
保护弘扬运河文化,让群众有更多自豪感。建设“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在运河两岸先后建成中国伞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等5大博物馆和手工艺活态展示馆,成为全国范围内国家级博物馆最集中的城区之一。拱墅区修缮富义仓、高家花园、桑庐等一大批文保点,梳理确定了水田畈新石器时代遗址、半山战国墓、通益公纱厂旧址等23处文化遗址,既延续了拱墅厚重的文脉,也使得每一位拱墅人心灵得到了文化的滋养。
生活习俗成为区域特色。拱墅区积极挖掘区域民俗文化特色,培育打造了运河元宵灯会、半山立夏节、大运河文化节、运河庙会、运河美食节等活动,花灯、龙舟、乌米饭重新走入百姓生活,民俗成为区域特色,让群众记住了乡愁。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微楷扇面传承人金玉琪、运河民俗画家吴理人、地书达人谢新彪、武林活拳传人何子楚等“草根文化名人”的带动作用,使运河文化的魅力蕴于普通群众生活。
彰显个性培育民星。拱墅区大力支持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各类群众文体活动团队380余支,还打造了“民星大舞台”演艺展示平台,让群众唱主角,地书、排舞、丝竹、评书等各类文体团队活动丰富多彩。区老年艺术团亮相2010年香港·国际江南丝竹团体比赛,一举夺得了非职业组比赛一等奖、新作品创作奖以及新作品演奏奖三项大奖,这些地地道的老百姓“民星”们向世人彰显了拱墅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推动县域治理的公众参与,让人民群众更有认同感。调查研究成为决策制度和工作习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一线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情呼声中发现矛盾和问题,把握群众的真实需求,找出破解问题的正确思路。
协商民主让群众参与进来。充分利用协商民主新技术新手段,让群众参与进来,通过民主协商管理、监督、服务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法。
基层组织发挥龙头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在街道、社区和群众工作中的活力和能力,使党的领导具体化为个体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鲜活的真情、智慧、艺术,使群众信任信服党员和党组织,让基层党组织在多元主体的县域治理格局中发挥龙头牵引作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拱墅肩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拱墅区委区、政府结合区情,确定了“六个坚定不移”的具体要求。
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树立绿色、健康发展的理念,加快打造生态宜居城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全面建设“美丽杭州实践区”。
坚定不移落实转型升级“组合拳”战略部署。以“多规融合”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贯彻落实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和“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商回归”“四换三名”等一系列转型升级“组合拳”。
坚定不移推动全域城市化和产业高端化良性互动。主动对接杭州城市国际化战略,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提高效益为重点,把加快产业转型与提升环境、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市化道路,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坚定不移擦亮“运河文化看拱墅”金名片。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深刻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把运河文化元素串珠成链,充分展示拱墅城市文化特质,把文化作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源动力,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坚定不移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平安拱墅和法治拱墅建设,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的作用,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阳光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坚定不移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民生改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坚守底线、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教育、健康、就业、住房、养老、安全为着力点,全力保障改善民生,让全区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
西南科技大学熊鹰教授莅临开江中学授牌…
2024.12.215250
-
新邵县坪上镇举办退役军人村社区干部 能…
2024.12.205743
-
邵东辣椒基地青椒热销 抖音直播助力产业…
2024.12.205305
-
赧水武冈城区水运码头工程项目建设如火…
2024.12.196636
-
好“戏”“廉”唱
2024.12.195281
-
坪上镇召开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推进会
2024.12.186454
-
躬耕教坛,以爱育才 —— 记石江镇可风…
2024.12.175290
-
防性侵公益课堂走进青年之家
2024.12.16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