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制度建设

首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论坛综述

0
2016年07月04日 来自: 制度建设 2708

       首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召开。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同志作主题报告,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分别就论坛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贾高建出席,来自全国党校系统、社科院所、高等院校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一、新时期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期,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攻坚期。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是一个基础性的首要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考察当前中国的发展状况应当把现阶段的历程放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去,放到整个社会浩浩荡荡的发展潮流中去看。中国虽然是举世闻名的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但面对新兴资本主义文明的剧烈冲撞,给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反思,民族心理也经历着中西古今文化交锋中的不断求证和苦苦挣扎的过程。从洋务运动、金田起义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从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到以俄为师,正是在这样一种充满国家救亡与民族重振的使命与希冀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问题的解决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起点。
     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泛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与过去的改良派、革命派的根本区别。但是,中国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能够真正把基层民众动员起来,还必须要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乃至无数先驱者经历了许多惨痛的教训而得出的认识。中国道路是新道路,超越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主题“中西古今”之争的独创性道路;中国道路是自己的路,是科学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之路;中国道路是否定之否定的道路,是逐步走向成熟理论体系的道路,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前瞻性、突破性道路。这样就系统回答了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二、如何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会人员认为,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坚持的重要原则,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有着丰富的方法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互相配合、在实施过程中互相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与会专家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来自自身内部的思想障碍,其阻力往往都要比外界更强大,更顽固不化。会议认为,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敏感程度丝毫未减,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好,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深化改革的对象是多层面、各领域的,包括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一步全面和深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领域基本制度和实现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会议强调,强化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发挥的是制度力量;鼓励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的群众观,尊重的是群众的首创精神。开门纳谏、事前调研、反复论证、试点先行、及时调整、总结提高,是提高改革决策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改革是一场大胆的行动,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有敢闯敢干、敢于碰硬的气魄,有攻坚克难的睿智,有投身改革事业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热烈情怀,有沉着应对、志在必得的气质品格。会议认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盲干蛮干,步子一定要稳,全面深化改革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和试验,都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严格科学的充分论证,充分估计实施方案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预案。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行动要稳扎稳打,坚持胆子大和步子稳的辩证统一。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发展中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循序渐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确保社会始终保持稳定,防止大起大落、社会动荡,这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底线。
     (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本质上看,改革与开放的关系直接表现为“制度”和“自由”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概括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十二大关系”。进入本世纪,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战略和新对策,其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包括的16大部分和“60项”改革之中。结合三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是重中之重,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会议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扩大开放。我们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的本质是下放权力,赋予个人、企业和地方自主权,核心是对内开放。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把“开放”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位置,树立开放型思维模式,制定开放型政策,建设开放型经济和开放型社会。完善促进开放的各项制度,包括宏观调控和管理制度、科技管理制度、社会管理制度以及法律制度。与会专家认为,社会建设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付出艰苦而细致的努力,特别是要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组织的作用。
     (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改革是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决定力量,改革发展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一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二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标准的设定者和最终评判者。
     (四)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加强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
     立足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大背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有效整合有利条件,把我国建设成民生更有保障、社会更有秩序,公平正义、和谐幸福的现代化社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事业建设。变传统“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事业观,把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事业以及各类福利性、公益性社会服务纳入到社会事业中来。力求在“业有所就、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二是社会体制和社会规范。着力于构建体制合理、机制有效和规范有序、功能健全的社会,处理好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的各项规范和准则的适时协调,对于传统农业文明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优秀规范,要保持传承和发扬,并使之有效融入新的社会规范体系中,形成新的社会文明。三是社会管理和社会安全体制。重视基层社会管理,将刚性的社会控制与柔性的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四是通过收入分配机制调解社会结构。当前我国社会具有“上层阶级化、下层碎片化、阶层结构定型化”等特征,致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有的还比较激烈。整个社会离现代化国家应有的“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有很大距离,社会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五是新社会组织建设。世界现代化进程表明,社会的自组织化程度越高,其稳定性就越强,社会活力就越大,社会管理的难度系数就越小。新社会组织是促进社会“再组织化”与社会团结的重要载体,是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发送的重要工具,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提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议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交织在一起,促进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城市社会、法理社会、老龄社会、公民社会、信息社会、风险社会的新阶段。社会急剧转型,提出了多重的时代问题,主要包括社会结构体系变化带来的挑战、社会秩序变化带来的挑战、社会心态和文化价值体系变化带来的挑战等等。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必须要加强社会建设,这是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切入点,是中国下一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基础。

     三、全面深化改革语境下的若干重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一)党员干部要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重大思想的科学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思想有以下八个方面的科学方法论特征,包括坚持改革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原则和坚持党的领导的方向性原则相统一,坚持问题倒逼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统一,坚持改革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相统一,坚持改革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改革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坚持改革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坚持改革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相统一,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切实掌握上述八个方面的内容要求,这是党政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检验和党性与人民性的品格考验。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论给我们以先进的思维启示,包括改革价值论思维、改革系统论思维、改革过程论思维、改革博弈论思维和改革效益论思维等,为党员领导干部更好执政、更好为民提供了科学的、丰富的思维武器,有助于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思想政治能力、组织动员能力、驾驭复杂矛盾的能力。
     (二)在全面深化改革语境下,坚定不松懈地持续推进预防腐败机制的构建
     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历程看,每一次改革,尤其是经济领域改革,都会有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集体资产被侵吞和政治生态失序、腐败加剧等现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历史背景下,构建科学的腐败预防机制十分必要。
与会学者指出,完整的预防腐败机制,就是要形成一个让公权人物“不愿腐、不能腐、不敢腐”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习教育机制,筑牢预防权力腐败之“堤”。建立健全不能腐的机制。严格规范领导权力行为;铲除权力腐败之“源”,建立健全不敢腐的机制。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和预警惩戒机制,形成预防腐败之“网”。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语境下,找准化解处理重大复杂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系统方法,构建新的现代化的社会规范体系
     及时化解处理好重大复杂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就是最直接地回应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重点问题。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须具备完备的社会规范体系。而这个体系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动态的历史过程。现实中,飞速发展的社会实践要求社会规范必须紧跟社会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旦出现社会规范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情况,社会规范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行为的阻碍,人们急切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倒逼社会规范不断做出调整。现代化治理是一条法治之路,我国在努力迈进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进程中,以法治为主导的社会规范体系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规范观,不以规范的强制力量之大小而有选择地执行或遵守规范,不以规范的覆盖范围之多少而逃避规范的监督或处罚,要全面认识到社会规范的发展功能,打破“唯工具主义”的社会规范观。科学合理建构社会规范体系,以共识、合法、公正三原则为基本原则,在化解处理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推动实施更为建设性的助力合力,尽最大努力减少规制压制手段、减少负面性的限制和束缚条件、减少实施消灭式的破坏力,也只有如此,一个新的现代化的社会规范体系才会日趋完善。


基层党建廉政教育网简称基层党建网受全国党建文化服务中心主管,是基层党员干部文化学习及形象作风的窗口

基层党建公告 基层党建廉政教育网内蒙古站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廉政文化进社区 加强互联网企业基层党建工作 基层党建廉政教育网建网10周年庆典 党建助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 建党建联合体为百姓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