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砺剑锻造“铁拳部队”——记火箭军某旅旅长李正连
李正连
匠心,是坚持信念、追求完美、敢于突破之心。一个部队主官有了匠心,在将部队磨砺成“宝剑”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李正连就是一位别具匠心的部队主官。这位火箭军某旅旅长,打破常规搞训练,围绕“能打胜仗”的理念,勇于创新。在这种磨砺下,该旅已成为敢打硬仗的“铁拳部队”。部队组建以来,已成功发射十多枚导弹,获评全军“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军事训练一级旅”,李正连也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
理直气壮地发火
“训练如同打仗,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是李正连的口头禅,“把心思用到打仗上,把功夫下到实战化上。”
这句口头禅可不是嘴上说说,凡是没有转变认识的官兵都被他骂的很惨。旅政治部主任侯志宇回忆起一次“惨痛经历”:在2010年的一次常规演练中,官兵们按照“常态化训练”标准建了营地,李正连看完之后,把他们大骂一顿,并要求拔营。当时面条都下锅了,官兵们只能饿着肚子重新再来一遍,按照李正连的标准建好营地时已是凌晨两点半。
这是该旅第一次按照实战化标准建营地。起初,很多官兵不习惯,认为现在毕竟是和平时期,训练不是真打仗,而用实战化标准需要更多精力和时间。“本着不打仗的心态做战备训练就是笑话。”这位48岁的旅长说,“不能把习惯当标准。发射导弹哪个部队都可以,就看谁的标准高。”
在这个“出门是戈壁,进门是江南”的营区,挂的最多的口号,就是“我们能打仗吗?!”要能打胜仗的信念,已在李正连细致严格的“打磨”下,成为这里每个人的坚持。
“你知不知道哪里有问题?”5年前的一次跨区驻训,李正连在阵地检查中劈头盖脸地问发射勤务营副教导员赵建稳。原来,赵建稳执行阵地测量任务时,把车停在了营地旁,既没有伪装车辆也没有更换服装,极易暴露阵地位置。
被李正连问得面红耳赤后,他赶紧把车开到灌木丛附近,用树枝伪装了车辆,并换上了地方企业的制服。“这已成为测地人员在外作业的惯例。”现在已是旅装备部协理员的赵建稳说,“当时确实是战场意识不强。”
“所有的建设都要服务作战,所有的行动都要在伪装下开展。”在这样的要求下,官兵们的伪装和应变能力逐步增强。
一个冬天的下午,两名战士在野营区域站岗,李正连检查时看到他们后问,“你们为什么要穿雪地斗篷?”战士回答是上级要求统一穿戴。
“你们看看周围,雪都化了,这样穿不是暴露了自己吗?”李正连说,“驻训演练也要从实际出发,要随机应变,搞虚的怎么能有战斗力。”
回到机关后,李正连立即责令司令机关纠正这种做法,相关机关干部因此没少挨骂。不过官兵们对他既怕又敬。“我们旅党委常委里,没有没挨过骂的。”侯志宇说,不过现在工作一直在改进,挨骂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李正连也承认自己脾气大,但“有时上午刚把哪个营长骂得狗血淋头,下午跟他该讨论什么还讨论什么”。他每次发火都是理直气壮的,因为他的“理”来自备战高标准,而他的“气”来自不接受请客送礼,坚持“风清气正,公平公正”的作风。在他看来,“以身作则,官兵们才会服气”。
“用兵要狠,爱兵要深”
在一次作战能力检验评估考核中,演习即将进入倒计时,训练场上突然狂风肆虐,许多帐篷的地钉被拔起,几乎接近战标极限。
有人建议推迟演习,李正连却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不敢面对实战环境考验的部队,就是一支没用的部队。只要我们按照技术标准和平时实战训练的规律演练,我相信部队能完成任务。”
大家精神高度紧张,在吊弹过程中,导弹被风吹得摆动幅度很大,但平时的训练此时发挥了作用,官兵们高度协同配合,最终安全地完成了这次风险大、难度高的任务。
考核结束后,在场人员一起鼓掌,心里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考评组也给出评价:这是一支作风过硬、敢打硬仗的“铁拳部队”。
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来自李正连的良苦用心。他时常不按套路“出牌”,主动设置困难条件磨练官兵。后勤部部长江金萍说,有时旅长会突然断了炊事班的天然气,让他们用炊事车做饭。还有一次,部队在大雪天训练,旅长突然命令不准给他们送肉和菜,让他们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别人要跟你打仗,会提前说吗?”李正连因此常搞各种形式的“突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组织全旅全员全装快速出动演练。不过,官兵们如今已习以为常,应对自如了。
“用兵要狠,爱兵要深。”这位头发常年保持1厘米左右的旅长说,只有这样,官兵们在训练场上才能有“虎气”,平常没“戾气”。
发射四营二连连长强斌去年在一次执行任务时,深刻理解了这句话。
当时,该连官兵因训练结束得很晚,就吃了桶装方便面,吃完之后没有打扫卫生,泡面桶散落在地。第二天本来应该补休的,但李正连发现卫生不合格后,一大早就把强斌训了半天。
这位风风火火的旅长走了没多久,强斌就接到了他的电话,本以为还要挨训,结果李正连第一句就问,“为什么要吃泡面?”强斌解释说,因为到的急,后勤保障暂时没到位。了解缘由后,李正连让人把热菜热饭送了过去,并嘱咐他们回去补觉。
30年军旅生涯,让李正连坚持高标准的同时,还会作为兄长设身处地为官兵们着想。
部队有一个由26名官兵组成的“小散远”单位,驻扎在戈壁深处。李正连去调研时,喝了一口战士递过来的水,发现有些苦涩,而且发白。仔细询问后才知道,这水来自战士们打的一口井,含碱度较高。他脸一沉,回去后要求营房科必须拿出解决方案。
事后,李正连天天催营房科,“如果里面住的是你的家人,你着不着急?”在高频率的催促下,价值21万元的净水装置在最短时间内安装到了该单位。
创新“潮人”
“这可是个好东西。”李正连指着库里的行军床得意洋洋地介绍说,这个行军床是改良版的,不同于一般帆布或弹簧床,是三合板做的,“别看行军床小,它关系着战士的身体”。
这个改良源于几年前的一次跨区驻训,森林里湿气很大,战士们睡在帆布行军床上,很快腰就受不了了,有人甚至因此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看着他们受苦,李正连坐不住了,回来就把行军床改良成了三合板的。
李正连还是个“学习狂”,创新意识和接纳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去年年底,刚从院校学习回来,他就在冬季驻训演练前,提出在训练中引进无人机。
一些营连主官不以为然,李正连却对他们说:“现在技术革新很快,有效借助技术手段提升部队实战化训练水平是大势所趋,无人机可实时拍摄部队训练情况,能找出野营部署、伪装机动、火力突击等军事行动的短板。”
不久,3台无人机就上岗了,并很快“立功”,将部分单位野营部署不合理、部队机动时机把握不好、装备车辆伪装不到位等问题拍了下来。有了这几个“新兵”,官兵们实战化的意识更强了,并大幅提升了实战训练水平。
这位60后旅长的创新意识不止一次在该旅引发轰动。他到任一年时,就提出了在每个营建立战备物资库的想法。这在当时是个新鲜事儿,基地范围内还没有先例,官兵们炸开了锅。
“战备建设要想增速,硬件不配套也是白搭。”李正连说。经过激烈讨论,他与官兵终于达成共识,他们用了几周的时间研究探讨,建设方案被修改完善了数十次。
战备物资库建好后,各类物资器材及包装箱的尺寸都有了明确规范,并按照铁路、公路机动的装载标准,采取模块化分组存放的方式,对战备物资器材统一装箱打包,使全旅战备物资装车时间缩短了一半。
“不谦虚的讲,我们旅的战备建设真挺完善的。”李正连说,“如今部队随时能动,随时能打,随时能战。”
怀着匠心,他已把这把“宝剑”磨砺得锋芒日盛。
-
西南科技大学熊鹰教授莅临开江中学授牌…
2024.12.215249
-
新邵县坪上镇举办退役军人村社区干部 能…
2024.12.205743
-
邵东辣椒基地青椒热销 抖音直播助力产业…
2024.12.205305
-
赧水武冈城区水运码头工程项目建设如火…
2024.12.196636
-
好“戏”“廉”唱
2024.12.195279
-
坪上镇召开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推进会
2024.12.186453
-
躬耕教坛,以爱育才 —— 记石江镇可风…
2024.12.175290
-
防性侵公益课堂走进青年之家
2024.12.16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