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党建

“输血”解困 “造血”脱贫(扶贫手记)

0
2016年11月30日 来自: 人民网-人民日报 3600

山东滨州市沾化区徐万粮村驻村第一书记  李学瑞


  2015年4月,我被选派到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徐万粮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一年多来,我上炕头、下地头,带着感情驻,面向群众走,奔着脱贫干,同大家一道,发力点燃徐万粮村脱贫攻坚的新引擎。


  解开群众心锁,群众就会打开门锁


  徐万粮村是省级贫困村,地理位置偏僻,土地瘠薄,基础设施落后。一到村里,摆在我面前的,是满目疮痍的村委会办公室,道路坑坑洼洼,粪堆上路,垃圾成山,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用群众的话说,“徐万粮难,水越喝越咸,地越浇越碱;支部软班子散,大事小事无人管;集体穷得叮当响,群众脱贫难上难……”

  我心里憋着一股劲,脱贫攻坚是组织要求更是百姓追求,是责任担当,既然来了就没有退路!


  到村后,我白天接“天线”,寻资金、找项目,晚上接“地气”,问民计、聚民心。通过走访,我体会到,解开群众的心锁,群众就会打开门上的大锁,这就需要从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入手,清“淤”排“障”,拆“墙”添“沟”。


  脱贫攻坚,基础先行。我从路、电、水入手,硬化村内路面,破解群众出行难题;实施电网改造,让村民用上安全电;改造村内自来水管线,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治理村内环境脏乱差,建起健身广场,安装健身器材……路通了,电稳了,村民心里豁亮了,此外,村里先后建起了农家书屋、公共浴室、养老幸福院。一桩桩实事办下来,我很快就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转变观念,不能“牛不饮水强按头”


  徐万粮村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等、要、靠”思想严重,“穷惯了”是大多数村民的常态。


  精神上的“瘦骨嶙峋”,比生活上的“面黄肌瘦”更让人痛心。脱贫攻坚,不能“牛不饮水强按头”,要让村民思想观念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这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我先后组织村班子成员、党员和村里的致富能手、土专家、土秀才,外出到寿光等地参观考察十余次,使他们开眼界转观念,引导他们树立脱贫靠自己、发展靠自己、致富靠自己的意识,提升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


  “群雁高飞头雁领”,这就得选好脱贫领头羊。徐万粮村的贫困户大多数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较弱,需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合力发展生产。我注意发挥党员、乡土人才的“领头羊”作用,先后成立了畜牧合作社、蔬菜合作社,把贫困户都纳入进来,绑到产业链上,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全村无劳动能力或孤寡孤独的63人,45户都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娘家”。


  同时,徐万粮村是抗战历史上有名的徐万粮歼灭战的主战场。利用这一历史资源,我协调资金,建成徐万粮战斗纪念馆,带领村里发展红色旅游,增加村集体的收入的同时,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输血”变“造血”,脱贫才不愁


  徐万粮村没有什么主导产业,送钱送物是一时之济,难解长期之忧,只有变“输血”为“造血”,户户有项目,脱贫才不愁。我引导群众发展庭院经济,自己掏钱为每户栽植一棵葡萄树。一棵葡萄树,一年能有上千元的收入,保证了农户的日常开销。


  同时,我用足用活扶贫政策,推广光伏扶贫,让村民“借光生财”。对房屋院落有安装条件的119户、357人纳入“徐万粮村光伏发电有限公司”,积极协调金融部门贷款,推行集体分布式光伏发电,每户年收益平均达到7000余元。


  冬日的暖阳下,徐万粮村的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活动筋骨聊着天,脸上写满笑意。我相信,徐万粮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李向中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29日 17 版)


基层党建廉政教育网简称基层党建网受全国党建文化服务中心主管,是基层党员干部文化学习及形象作风的窗口

基层党建公告 基层党建廉政教育网内蒙古站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廉政文化进社区 加强互联网企业基层党建工作 基层党建廉政教育网建网10周年庆典 党建助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 建党建联合体为百姓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