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沙漠化治理成效显著 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
本报银川12月1日电 (记者刘毅、朱磊、银燕、吴勇)“一夜工夫,黄沙就堆上了房顶,喝醉酒的人顺着沙丘走上自家屋顶,不小心就摔断了腿!”11月30日,盘腿坐在热炕上,50岁的刘恩向记者述说着刘窑台村曾经的模样。
这个村位于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青山乡,坐落在毛乌素沙地边缘。刘恩的描述,勾勒出茫茫沙海边,村民们在风沙里讨食的画面:“一茬种子下去,长出几棵小苗苗就被风刮跑了,再种,又刮跑。一年种个四五茬,一亩收上几十斤糜子。一有风就刮起沙尘暴,眼睛都睁不开,人住不下了,只能挪窝子。”
种树种草、治理小流域、草原禁牧……被沙害苦了的刘窑台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治沙保土恢复生态。成片的沙柳、柠条终于在春风中顶出了嫩黄的芽苞,3万多亩沙地披绿。
推开门出去,风挺大,但不见沙,湛蓝的天空让人陶醉。如今,刘窑台村60多户人吃上了“生态饭”,旱地变成400多亩水浇地,政府扶持安上了滴管,节水又省力。算上每年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贴,一年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
行走在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防治重点区域,记者目睹了不少发生沧桑巨变的“刘窑台村”。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的共同影响下,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北方地区,一度面临“沙进人退”的严峻形势,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一些地方,遮天蔽日的“黑风暴”,曾经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监测数据显示,上世纪末,我国荒漠化土地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
如今,一个个草方格压下去,一株株草木长出来,一群群牛羊进棚圈,一座座流动沙丘被遏止,肆虐的风沙开始收敛。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取得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来,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区的国土绿化和荒漠化、沙化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土地沙化逆转速度不断加快。
根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宁夏、甘肃、内蒙古都保持了可喜的“双缩减”态势。与2009年第四次监测结果相比,截至2014年,三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71.81万公顷,这相当于北京核心区面积的77倍;三省(区)沙化土地面积减少45.51万公顷,这相当于63万个11人制标准足球场的大小。
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一条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道路,正越走越宽广。
-
西南科技大学熊鹰教授莅临开江中学授牌…
2024.12.215250
-
新邵县坪上镇举办退役军人村社区干部 能…
2024.12.205743
-
邵东辣椒基地青椒热销 抖音直播助力产业…
2024.12.205305
-
赧水武冈城区水运码头工程项目建设如火…
2024.12.196636
-
好“戏”“廉”唱
2024.12.195281
-
坪上镇召开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推进会
2024.12.186454
-
躬耕教坛,以爱育才 —— 记石江镇可风…
2024.12.175290
-
防性侵公益课堂走进青年之家
2024.12.16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