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动态

内蒙古新农村:生态、能源与农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样本

2025年04月04日 来自: 地方动态 浏览: 6124 点赞: 4

本网内蒙古讯,在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与荒漠之间,一场融合生态修复、新能源开发与农牧业转型的乡村振兴实践正蓬勃展开。作为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与能源基地,内蒙古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将荒漠化治理、新能源产业与农牧民增收深度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农村发展路径。


WPS图片(1)


一、生态与能源协同:荒漠变身“绿电沃土”

内蒙古依托丰富的“沙戈荒”资源,创新“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将荒漠化防治与新能源开发有机结合。在库布其沙漠,光伏板阵列绵延数十公里,形成“蓝色长城”,既阻挡风沙侵袭,又通过板下种植梭梭、柠条等耐旱植物恢复生态,同时配套发展板间养殖,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化产业格局410。例如,磴口县85万千瓦光伏项目年均发电16.5亿千瓦时,同步完成2.6万亩沙地治理,带动4000余人就业,实现生态修复与能源产出的双赢4。鄂尔多斯市更规划至2030年建设长达400公里的“光伏长城”,预计治理沙漠面积超23万亩,清洁电力直供京津冀地区,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典范10。

 

二、农牧业绿色转型:科技赋能与循环经济

传统农牧业在新能源与生态治理的带动下加速向现代化转型。一方面,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等举措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内蒙古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年处理量达5000万吨,其中35%转化为饲草,缓解草原过牧压力;畜禽粪污利用率达83%,规模化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近100%,形成“种养循环”的绿色产业链5。另一方面,智能农机与金融创新助力农牧民降本增效。鄂托克旗通过“惠农惠牧”贷款政策,2024年为7500户农牧民发放低息贷款13.2亿元,支持农机升级与棚舍改造,户均节约利息8000余元8。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技术的普及,则进一步提升了农牧业生产的精准化水平。


三、产业融合与民生改善:从“治沙富民”到“绿电共享”

内蒙古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农牧民成为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在乌兰布和沙漠光伏基地,农牧民通过参与板下植被种植、肉苁蓉接种等获得稳定收入,部分项目还以土地入股形式让村民分享发电收益610。此外,“生态+文旅”模式逐渐兴起,如库布其沙漠的光伏园区与生态修复示范区吸引游客,带动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等配套产业。准格尔旗的“风光电+绿色运输”项目则通过配套充换电站与智能微网,推动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化转型6。

 

四、政策与科技支撑:构建多元协同发展体系

政策层面,内蒙古通过“三北”工程六期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整合中央与地方资金,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牧民投劳”的多主体协作机制。例如,鄂尔多斯市创新“联农带农”模式,将治沙任务与集体经济挂钩,引导农牧民以土地、劳力入股新能源项目16。科技方面,智能植树机器人、无人机运输沙柳等技术将治沙效率提升10倍,成本降低70%;气象部门研发的“电力气象一张图”系统则为新能源并网与电网安全提供精准预测7。

图片1

结语

内蒙古新农村的融合发展实践,打破了传统乡村发展的单一维度,将生态脆弱区的劣势转化为绿色经济优势。未来,随着“风光氢储”产业集群的完善、“数字+能源”技术的深化应用,以及碳交易、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机制的引入,内蒙古有望成为全球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标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编辑:郭祥忠

基层党建廉政教育网简称基层党建网受全国党建文化服务中心主管,是基层党员干部文化学习及形象作风的窗口

基层党建公告 基层党建廉政教育网内蒙古站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廉政文化进社区 加强互联网企业基层党建工作 基层党建廉政教育网建网10周年庆典 党建助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 建党建联合体为百姓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