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中区龙门镇发展中药材产业铺就乡村振兴 “致富路”
党网讯,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产业兴旺是基石。四川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党委、政府、人大等领导班子成员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将一片片农田变为 “绿色银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
基地产业发展新格局
据了解,近年来,市中区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重点培育。一系列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从土地流转补贴到种苗补助,从技术培训到金融信贷支持,为中药材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龙门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产业规划、项目推进和企业服务,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
打造特色种植基地
四川鑫恒良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川秦药业(内江)公司等企业的入驻,成为龙门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 “助推器”。在龙门镇中心村,川秦药业流转土地 200 余亩,打造淫羊藿种植和繁育基地。走进基地,连片的淫羊藿绿意盎然,生机勃发。“淫羊藿浑身是宝,市场前景广阔。基地采用科学化种植,严格把控品质,确保每一株淫羊藿都能发挥价值。” 川秦药业负责人刘夕友介绍,该基地已建成育苗大棚 50 余亩,种植面积达 150 亩,预计亩产能达到 1000 - 1500 斤,年产值可达 500 万。淫羊藿,菊花种植也成为龙门镇的一大亮点。川秦药业利用山顶土地阳光充足的优势,种植了二十多亩婺源皇菊与金丝皇菊。每到秋冬季节,漫山遍野的菊花竞相绽放,金黄的花海不仅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菊花烘干后可制成茶饮,叶子还能提取精油,产品远销安徽、河南等地,预计总产量达 4 万斤左右。
利益联结,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产业发展,农民受益是根本。龙门镇积极探索 “企业 + 村集体 + 农户” 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产业红利。一方面,企业优先吸纳当地村民就业,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主的工作岗位。从种植、管护到采收晾晒、打包装运输,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仅川秦药业基地就为村民提供了 40 余个工作岗位,每人每天收入 60 - 100 元不等,年发放务工工资 60 余万元。村民陈明开心地说:“以前只能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真是太好了。”另一方面,村集体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与企业合作,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2025 年市中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中,建设的中药材烘干房厂房、综合用房以租赁形式出租给川秦药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 4.3065 万元。同时,企业还通过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自主种植中药材,拓宽增收渠道。为提升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龙门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川秦药业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淫羊藿良种繁育技术研发,引进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提高了淫羊藿的产量和品质。此外,基地还运用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如自动化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等,实现了精准化种植和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展望未来,绘就产业发展新蓝图
获悉,如今中药材产业已成为龙门镇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只是一个开始。未来,龙门镇党委政府将继续深挖产业潜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向纵深发展。在种植方面,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多优质中药材品种,丰富产业结构;在加工方面,加大对中药材精深加工的扶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在销售方面,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渠道,拓宽销售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镇党委政府还将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将中药材种植基地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中药材采摘体验、中医药文化科普等项目,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让中药材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 “金色引擎”,带领更多群众致富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内江市中区龙门镇党委政府:段胜涛 刘美希 2025.7.16
党网主编:刘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