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2016年07月03日 来自: 作风建设 浏览: 2915 点赞: 0
自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学术界热衷于用各种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加以解说,其所形成的滔滔之势反而混淆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实目标、内在逻辑和理论机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其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以发展经济学为核心的各类结构主义;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理论;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主义。深入研究这些理论误读,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共同的问题和困境:一是简单分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侧”等同于供给经济学,“结构性”等同于结构主义,“改革”等同于制度主义。事实上,这些简单化的政策主张都没有抓住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甚至与之南辕北辙。二是先验假定需求管理和总量管理失灵了,因此各类政策应从需求侧管理全面转向供给侧管理,理论基础应当彻底转向各类反凯恩斯流派。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不拒绝需求侧管理,而且在很多环节需要需求侧管理进行配合。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把握三条原则:一是跳出西方经济学的桎梏。二是超越左和右、市场与政府的简单分类。三是既着眼本国实际,也具备国际视野。